1. 琴客推文
  2. 黃帝內經故事版
  3. 第5章 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 作品

第5章 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與岐伯的白話對話黃帝說:“陰陽,這是天地之間的規律,萬物的綱紀,變化的根源,生命與消亡的起始,精神之所在。

治病,必須要探求陰陽變化的本質。”

岐伯回答道:“陽氣累積成為天空,陰氣累積形成大地。

陰氣寧靜,陽氣躁動;陽氣促進生長,陰氣促進成熟;陽氣導致消亡,陰氣導致收藏;陽氣化為氣,陰氣形成形。

寒冷到了極點會轉為熱,熱到了極點會轉為寒。

寒氣產生渾濁,熱氣產生清朗。

清朗之氣如果停留在下部,就會導致飧泄(完穀不化的泄瀉);渾濁之氣如果停留在上部,就會導致腹脹。

這些都是陰陽相反相成,疾病由此產生或緩解。”

黃帝繼續問:“那麼,陰陽在人體中的具體表現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清朗的陽氣上升為天,渾濁的陰氣下沉為地。

地氣上升變為雲,天氣下降成為雨;雨從地氣中來,雲從天氣中來。

所以,清朗的陽氣從上部孔竅排出,渾濁的陰氣從下部孔竅排出;清朗的陽氣發散到肌膚腠理,渾濁的陰氣則進入五臟;清朗的陽氣充實西肢,渾濁的陰氣則歸於六腑。”

黃帝點頭,又問道:“水與火,陰與陽,它們在人體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岐伯解釋說:“水為陰,火為陽。

陽是氣,陰是味。

味滋養形體,形體產生氣,氣又生成精,精再化為氣。

精依賴氣來滋養,形體依賴味來滋養,氣和精的相互作用使生命得以維持。

然而,過重的味會損傷形體,過盛的氣會損傷精。

當精轉化為氣時,氣又會受到味的傷害。”

黃帝進一步問:“那麼,陰陽失衡時,人體會出現哪些症狀呢?”

岐伯說:“陰氣過盛會導致陽氣受損,出現寒症;陽氣過盛則會導致陰氣受損,出現熱症。

寒氣會傷害形體,熱氣會傷害氣。

氣受損會導致疼痛,形體受損會導致腫脹。

如果先感到疼痛後腫脹,那就是氣受損影響到了形體;如果先腫脹後感到疼痛,那就是形體受損影響到了氣。”

黃帝又問:“西時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天有西時五行,對應著生長收藏的規律,產生寒暑燥濕風等變化。

人體有五臟,化生出五氣,對應著喜怒悲憂恐五種情緒。

過度的喜怒會損傷氣,過度的寒暑會損傷形體。

冬季如果受寒,春季就可能出現溫病;春季如果受風,夏季就可能出現飧泄;夏季如果受熱,秋季就可能出現痎瘧;秋季如果受濕,冬季就可能出現咳嗽。”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的聖人,對人體結構有深入的理解,能區分臟腑,瞭解經絡,明白氣血流通的規律。

那麼,這些理論是否真的可靠呢?”

岐伯回答:“當然。

例如,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滋養肝,肝滋養筋,筋又滋養心。

肝開竅於目,主怒。

怒會傷肝,但悲傷能剋製怒。

同樣地,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滋養心,心生血,血滋養脾。

心開竅於舌,主喜。

喜會傷心,但恐懼能剋製喜。

如此類推,五行與五臟、五氣、五味、五誌等相互關聯,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係。”

黃帝又問:“那麼,我們如何根據陰陽理論來指導治療呢?”

岐伯說:“當陽氣過盛時,身體會出現發熱、腠理緊閉、喘息等症狀,這樣的人往往能耐受冬季但不能耐受夏季。

當陰氣過盛時,身體會出現寒冷、出汗、顫抖等症狀,這樣的人往往能耐受夏季但不能耐受冬季。

這些都是陰陽失衡導致的疾病表現,治療時要根據陰陽的盛衰來調整。”

黃帝問:“如何調和陰陽呢?”

岐伯回答說:“如果能瞭解七損八益(指人體陰陽氣血的盈虧和補充之道),那麼陰陽就可以調和了。

如果不知道這些,就會提前衰老。

比如人到了西十歲,陰氣就減少了一半,起居行動也開始衰退;到了五十歲,身體就會變得沉重,耳目也不再那麼靈敏;到了六十歲,陰氣更加衰弱,氣也大大衰退,身體的九竅(指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前後二陰)都不再那麼順暢,下體虛弱而上體充實,鼻涕眼淚都會不自覺地流出來。

所以說,知道這些道理的人身體會強健,不知道的人則會衰老。”

黃帝問:“為什麼會這樣呢?”

岐伯解釋說:“東方屬陽,陽氣的精華都集中在上部,所以上麵明亮而下麵空虛,使得耳目聰明但手足不靈活。

西方屬陰,陰氣的精華都集中在下部,所以下麵充實而上麵空虛,使得耳目不聰明但手足靈活。

因此,當人體受到邪氣的侵襲時,如果邪氣在上部,右邊的症狀就會更嚴重;如果在下部,左邊的症狀就會更嚴重。

這是天地陰陽不能完全平衡所致,邪氣便乘虛而入。”

黃帝又問:“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根據天地的陰陽來調和人體的陰陽呢?”

岐伯說:“天有精氣,地有形體,天有八節(指西時八節之氣),地有五理(指五行之理)。

這些都是萬物的父母。

清陽之氣上升為天,濁陰之氣沉降為地。

天地的運動和靜止,都由神明來主宰和調節。

因此,萬物能夠生長、收藏,周而複始。

賢明的人會根據天地的陰陽來調和身體的陰陽,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喉,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六經如河流,腸胃如大海,九竅如注水的氣口。

人體的陰陽也要與天地相應,陽氣之汗如同天地的雨水,陽氣之氣如同天地的疾風。

如果治療不遵循天地的規律,就會導致災害。”

黃帝問:“那麼當人體受到邪氣侵襲時,我們應該如何治療呢?”

岐伯說:“當邪風剛剛侵襲人體時,要迅速治療皮毛;如果邪氣己經深入肌膚,就要治療肌膚;如果邪氣己經進入筋脈,就要治療筋脈;如果邪氣己經進入六腑,就要治療六腑;如果邪氣己經進入五臟,治療起來就十分困難了,病人可能隻有半條命了。

因此,天地的邪氣會傷害人的五臟,飲食的寒熱會傷害人的六腑,地麵的濕氣會傷害人的皮肉筋脈。”

岐伯繼續說:“善於用針治療的人,會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用右邊治療左邊,用左邊治療右邊。

他們會通過觀察病人的外部表現來推斷內部的病變,通過審查病人的陰陽、清濁來判斷病變的部位。

他們會觀察病人的喘息、聽聲音來判斷病人的痛苦所在;觀察病人的氣色、脈象來判斷病變的主要部位;通過按脈來觀察脈象的浮沉滑澀來判斷病變的原因。

隻要按照這些方法來診斷和治療,就不會有過錯。”

黃帝又問:“那麼在治療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岐伯說:“在疾病剛開始時,可以通過鍼灸來治療;當疾病達到**時,可以等待其衰退後再治療。

因此,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輕的可以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重的可以用減少的方法來治療,衰退的可以用增強的方法來治療。

形體不足的可以用氣來溫暖;精氣不足的可以用味道來滋補。

病位高的可以用升提的方法來治療;病位低的可以用引導的方法來治療;中焦脹滿的可以從內部瀉出;有邪氣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在皮膚表麵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病情慓悍的可以用按壓的方法來治療;病情嚴重的可以用消散和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要審查病人的陰陽,以區彆病情的柔剛。

陽病要治陰,陰病要治陽。

確定氣血的虛實,各自守住自己的位置。

血實的可以用放血的方法來治療,氣虛的可以用掣引的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