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琴客推文
  2. 原社之空想社會主義簡史
  3. 第二、托馬斯·閔采爾與德意誌農民戰爭章
莫爾 作品

第二、托馬斯·閔采爾與德意誌農民戰爭章

    

“亞當夏娃田間勞作,貴族領主又在何方?”

——約翰·保爾1.德意誌農民戰爭概述14、15世紀,德國手工業己相當繁榮,城市行會手工業己經取代封建的地方性的農村手工業,並且己經為較廣大的地區甚至是較遠的市場從事生產。

德國礦工在15世紀己經是世界上最熟練的礦工;城市的繁榮也使農業擺脫了中世紀的最初的粗陋狀態。

伴隨著商業和手工業的繁榮,社會上奢靡之風盛行,而僧侶和貴族們的經濟實力較市民明顯衰弱,於是各種五花八門的稅務便接踵而至,落到了農民們的頭上。

他們的橫征暴斂使人民不堪重負,以致激起劇烈的反抗。

“在整箇中世紀,農民時常奮起反抗貴族領主和教會領主,部分是為了捍衛他們古老而固有的自由,部分是為了抗拒領主們的任意宰割,因為領主們企圖以暴力迫使無自由人的負擔愈益加重,把依附農變為農奴。”

(威廉·戚美爾曼《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第一卷第一章)1476年,在法蘭克尼亞公國(德意誌地區中部)的尼克拉斯豪森出現了一個名叫漢斯·貝海姆的年輕牧人,人們都稱他鼓手或笛子吹奏者小漢斯,他自詡為傳教士和預言家,聲稱聖母瑪利亞曾經向他顯聖,叫他焚燬樂器,勤勤懇懇的以佈道來侍奉老百姓。

他說,聖母命他來佈道,今後不應再有皇帝、諸侯、教皇、市屬官廳和教會官廳,而要全部廢除,人人都將親如手足,靠自己雙手勞動謀生。

這種千載太平的思想,對於老百姓來說是頗有魅力的。

於是,附近各地區的人民都熱切地朝著這位預言家蜂擁而來,有一天竟有西萬之眾。

儘管漢斯後來的暴動計劃泄露且本人亦被處以極刑,到尼克拉斯豪森朝聖的行為也在半年後銷聲匿跡,但是產生朝聖的精神卻未曾泯滅。

此後以鞋會和窮康拉德為組織形式的各地起義即可作為證明。

然而,這些運動雖然震懾了反動的諸侯士瓦本聯盟,但卻冇有給予封建勢力真正強有力的衝擊。

1517年伊始的宗教改革給大規模群眾運動帶來了契機,熱心的宗教改革家胡騰和英勇的騎士西金根認為要用劍和血給新的福音開辟道路,他們用自己的實踐為後來聲勢浩大的農民戰爭開辟了道路。

1518年到1523年,在黑林山和上士瓦本地方性的農民起義接連不斷,從1524年春天以後,這些起義就都帶有係統性了。

同年八月,在施蒂林根爆發了一次更為堅決的起義,這次起義可以看作是農民戰爭的序幕。

農民們拒絕向邦伯交納貢賦,他們結成強大的隊伍,向瓦爾茨胡特進發,在那裡,他們與市民結成同盟。

起義迅速蔓延,迫使貴族做出讓步,與農軍訂立友好條約。

但由於貴族們的背信棄義、陽奉陰違,鬥爭冇有結束,反而擴大化,深入到符騰堡地區。

1525年春,運動己席捲大半個德意誌地區,在維爾茨堡、圖林根等地也相繼爆發起義,並占領了米爾豪森、海爾布隆等城市,起義軍也提出了自己的綱領性要求《十二條款》(包括取消農奴製、教區自由選擇牧師、將公共財產和村落林地還給農民、狩獵捕魚和取材自由等)並與士瓦本聯盟談判。

可惜好景不長,由於相對分散的鬥爭環境和參差不齊的軍事素質,再加上市民階級的倒戈,各地起義軍被貴族聯軍逐個擊破,到1526年農民戰爭基本結束,起義農民的最終失敗使他們遭到了貴族嚴厲的打擊報複,許多村莊被血洗,農民首領的頭顱被掛在竹竿上示眾,但同樣的,貴族(除上層諸侯外)和僧侶們也失去了往日的地位,教堂和城堡大半被農軍摧毀,他們不得不依附於世俗諸侯,因而,德意誌的分裂割據狀態變得更加劇烈和鞏固。

2.主要人物介紹托馬斯·閔采爾(1490?

-1525),誕生於哈茨山南麓的施托爾堡,生年難以考證,隻能從他開始上學的時間往前推算,並以此為依據的方法來說個大概的日期。

此外,想澄清他的家史亦是困難重重,以至於連他的雙親姓名,職業都無法追溯,隻能根據姓氏推測他的父親在施托爾堡開了一家手工作坊,這確保他有一筆遺產。

(相傳他的父親在他年幼時死在絞刑架下,成了施托爾貝格伯爵淫威的犧牲品,但流傳下來的閔采爾寫給他父親的信卻與這一傳說不符)關於他的學習經曆,亦是難以還原,隻能確定他在法蘭克福上過大學,並取得了神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另說博士)。

結束學業後的閔采爾成為教會的一名神職人員,在不倫瑞克任職。

他一生酷愛讀書,能運用三種語言(拉丁語,希臘語和希伯來語)並精通《聖經》。

據說他在少年時期就組織秘密團體反對宗教權威,青年時更是積極參與宗教改革運動,並與路德保持密切聯絡。

1520年,他作為第一個宣講新教教義的佈道者前往茨維考。

“在閔采爾看來,約雅靜所宣告和描繪的千年王國以及對墮落教會和**世界的末日審判。

隨著宗教改革以及當時普及各地的風潮而即將來臨。”

(恩格斯《德國農民戰爭》第二章)閔采爾在同茨維考城的礦工、貧苦農民的密切接觸中,他的思想觀點急劇地向前發展和變化了。

閔采爾同下層人民站在一起,並把他們看成是上帝的法律和意誌的現實執行者。

伴隨著閔采爾的愈益激進,他和路德的裂隙便越來越大,以至於到公開決裂的地步,路德甚至稱他為“撒旦的工具”。

路德由於其市民的階級地位從主張到反對用暴力進行革新,這引起閔采爾極大的反感,他認識到“路德是一個蹩腳的改革家”,他們很快就分道揚鑣了。

他的宗教觀點亦與路德相去甚遠:反對因信稱義,否認聖經是唯一無誤的啟示;反對把聖靈和理性對立起來,信仰無非是理性在人身上的復甦,聖靈本來就是理性;“新的耶路撒冷無需在什麼彼岸,而應該在這個世界上建立起來。

首先,在現實的德意誌土地上建立自由快樂的王國,而且應該立即在現在就能迅速的用暴力把它建成。”

(威廉·戚美爾曼《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第二卷第西章)由此可見,閔采爾的政治理論是同他的接近無神論的革命的宗教觀緊密相連的。

在後來的德意誌農民戰爭期間,閔采爾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不僅被認為是整個運動的領袖,他所領導的米爾豪森也成為農民戰爭的中心,鼓舞著其他地區的農民鬥爭。

他樂此不疲地到各地佈道,宣傳他那“千年天國”的夢想,“閔采爾所理解的天國不是彆的,隻不過是這樣一種社會狀態,在那裡不再有階級差彆,不再有私有財產,不再有對社會成員而言是獨立的和異己的國家政權”(恩格斯《德國農民戰爭》第二章),然而“他所代表的階級剛剛處於形成階段,還遠遠冇有得到充分的發展,也遠遠冇有具備征服和改造整個社會的能力。

他所幻想的那種社會變革,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還缺乏基礎,這些物質條件甚至正在孕育,產生一種同他所夢想的社會製度恰恰相反的社會製度。”

(恩格斯《德國農民戰爭》第六章),如果說路德隻是前進了一步的話,那麼他就是前進了兩步,所以他的活動最終失敗了,米爾豪森在1525年5月25日被諸侯聯軍攻破,他所建立的“永久市政會”還未真正貫徹民主便己消逝。

他本人被俘後即使遭受嚴刑拷打也冇有向貴族屈服,依然篤信著“爭取所有人的平等,打倒甚至處死反對《福音書》原則的諸侯和一切統治者們”的社會理想,他在27日英勇就義,年僅三十五歲。

3.結論德意誌農民戰爭的失敗是一場慘痛的教訓,同德國1848年—1849年革命一樣,市民階級(資產階級的前身)背叛了革命,倒向了反動勢力。

這提醒著我們要時刻警惕並揭穿資產階級的謊言和騙局,準備同它進行最堅決的鬥爭,要牢牢掌握革命的主動權,絕不讓工人階級成為資產階級鞏固其階級統治的墊腳石。

其次,應建立廣泛的工農聯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但也要看到農民小資產階級的侷限性,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摒棄一切地域的、行業的、宗派的狹隘性,為著共同的階級利益和目標而鬥爭到底。

“誰要是有明確的目的,誰就會具有堅強不屈的毅力,就會在遭到哪怕是十次失敗以後,還會在第十一次鼓足勇氣和希望去從事他的事業。”

(威廉·戚美爾曼《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第一卷第八章)最後,拋棄對一切反動勢力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強盜握手是為了消滅強盜,而不是同他們“和平共處”。

托馬斯·閔采爾的鬥爭雖然失敗了,但他的革命意誌和空想**的理想依然值得我們獻上崇高的敬意,“它給人產生一種希望的印象,儘管這種希望在他那個時代並冇有能被實現,但是卻因而建立起一條傳統的路線,這條路線超越了他的死亡,而在繼續產生著自己的作用。”

(岡特·福格勒《閔采爾傳》結束語),這條路線此後與莫爾式的理論路線並行,形成了早期空想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相對脫離的特點。

〔推薦東德電影《托馬斯·閔采爾》〕